3.1.3 建筑物的体形系数,不应大于0.40。当本条文的规定不能满足时,必须按本标准5.0.2条规定进行权衡判断。
3.1.4 公共建筑的外窗(包括透明幕墙),应符合下列规定:
1 建筑每个朝向的窗墙面积比均不应大于0.70,当窗墙面积比大于0.7时,应按照5.0.3条规定,使用权衡判断法, 判定围护结构的总体热工性能是否符合本标准规定的节能要求;
2 当单一朝向的窗墙面积比小于0.40时,玻璃(或其他透明材料)的可见光透射比不应小于0.40。
3.1.5 屋顶透明部分的面积在一般情况下不应大于屋顶总面积的20%,当不能满足本条文规定时,必须按本标准5.0.3条规定进行权衡判断。
3.2.2 根据各市县的建筑气候分区,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和其他热工指标应符合表3.2.1-1、表3.2.1-2、表3.2.1-3的规定。如果不能满足,应按照5.0.3条规定,使用权衡判断法,判定围护结构的总体热工性能是否符合本标准规定的节能要求。
表3.2.1-1严寒地区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限值
外窗(包括透明幕墙) | 体形系数S≤0.3 | 0.3<体形系数S≤0.4 | |
传热系数K [W/(㎡·K)] | 传热系数K [W/(㎡·K)] | ||
单一朝向外窗(包括透明幕墙) | 窗墙面积比≤0.2 | ≤3.2 | ≤2.8 |
0.2<窗墙面积比≤0.3 | ≤2.9 | ≤2.5 | |
0.3<窗墙面积比≤ 0.4 | ≤2.6 | ≤2.2 | |
0.4<窗墙面积比≤0.5 | ≤2.1 | ≤1.8 | |
0.5<窗墙面积比≤0.7 | ≤1.8 | ≤1.6 | |
屋顶透明部分 | ≤2.6 | ≤2.6 | |
屋面 | ≤0.45 | ≤0.35 | |
外墙(包括非透明幕墙) | ≤0.50 | ≤0.45 | |
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外挑楼板 | ≤0.50 | ≤0.45 | |
非采暖房间与采暖房间的隔墙或楼板 | ≤0.80 | ≤0.80 |
表3.2.1-2寒冷地区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和遮阳系数限值
外窗(包括透明幕墙) | 体形系数S≤0.3 | 0.3<体形系数S≤0.4 | |||
传热系数K [W/(㎡·K)] | 遮阳系数SC (东、南、西向) | 传热系数K [W/(㎡·K)] | 遮阳系数SC (东、南、西向) | ||
单一朝向外窗(包括透明幕墙) | 窗墙面积比≤0.2 | ≤3.5 | 不限制 | ≤3.0 | 不限制 |
0.2<窗墙面积比≤0.3 | ≤3.0 | 不限制 | ≤2.5 | 不限制 | |
0.3<窗墙面积比≤ 0.4 | ≤2.7 | ≤0.7 | ≤2.3 | ≤0.7 | |
0.4<窗墙面积比≤0.5 | ≤2.3 | ≤0.6 | ≤2.0 | ≤0.6 | |
0.5<窗墙面积比≤0.7 | ≤2.0 | ≤0.5 | ≤1.8 | ≤0.5 | |
屋顶透明部分 | ≤2.7 | ≤0.5 | ≤2.7 | ≤0.5 | |
屋 面 | ≤0.55 | ≤0.45 | |||
外墙(包括非透明幕墙) | ≤0.60 | ≤0.50 | |||
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外挑楼板 | ≤0.60 | ≤0.50 | |||
非采暖空调房间与采暖空调房间的隔墙或楼板 | ≤1.50 | ≤1.50 |
注:1 有外遮阳时,遮阳系数=玻璃的遮阳系数×外遮阳的遮阳系数;无外遮阳时,遮阳系数=玻璃的遮阳系数;外遮阳的遮阳系数计算方法详附录A;
2 外墙的传热系数为包括结构性热桥在内的平均传热系数Km;
3 北向外窗(包括透明幕墙)的遮阳系数SC值不限制;
4 围护结构的构造及其建筑热工特性指标示例详附录B。
表3.2.1-3不同气候区地面和地下室外墙热阻限值
气候分区 | 围护结构部位 | 热阻R(m2.k)/W |
严寒地区 | 地面:周边地面 非周边地面 | ≥2.0 ≥1.8 |
采暖地下室外墙(与土壤接触的墙) | ≥1.8 | |
寒冷地区 | 地面:周边地面 非周边地面 | ≥1.5 |
采暖、空调地下室外墙(与土壤接触的墙) | ≥1.5 | |
注:周边地面系指距外墙内表面2m以内的地面; 地面热阻系指建筑基础持力层以上各层材料的热阻之和; 地下室外墙热阻系指土壤以内各层材料的热阻之和。 |
3.2.3 外窗和透明幕墙的气密性能,应符合以下要求:
1 外窗的气密性能不应低于《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》(GB7107-2002)中规定的4级;
2 透明幕墙的气密性能不应低于《建筑幕墙物理性能分级》(GB/T15225)中规定的3级。
4.1.1 采暖、空气调节系统的施工图设计,必须进行热负荷和逐项逐时的冷负荷计算。
4.5.1 除无集中热源、且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外,不得采用电热锅炉、电热水器等作为直接采暖和空气调节系统的主体热源:
1 电力充足、供电政策支持和电价优惠地区的建筑;
2 以供冷为主、采暖负荷极小、且无法利用热泵提供热源的建筑;
无燃气源,用煤、油等燃料受到环保或消防严格限制的建筑;
4 夜间可利用低谷电进行蓄热、且蓄热式电锅炉不在日间用电高峰和平段时间启用的建筑;
5 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地区的建筑。
4.5.2 燃油、燃气、燃煤锅炉的选择和锅炉房内锅炉的配置,应符合以下节能要求:
1 锅炉的额定热效率,不应低于表4.5.2中的规定值;
表4.5.2锅炉额定热效率
锅炉类型 | 额定热效率(%) |
燃煤(Ⅱ类烟煤)蒸汽、热水锅炉 | 78 |
燃油或燃气的蒸汽、热水锅炉 | 89 |
4.5.3 蒸气压缩循环冷水(热泵)机组应采用卸载灵活、可靠,性能系数(COP) 及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(IPLV)较高的机型,并应符合以下要求:
1 额定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,性能系数(COP)不应低于表 4.5.3-1的规定值;
表4.5.3-1 冷水(热泵)机组制冷性能系数
类 型 | 额定制冷量(kW) | 性能系数(w/w) | |
水冷 | 活塞式/涡旋式 | <528 528~1163 >1163 | 3.80 4.00 4.20 |
螺杆式 | <528 528~1163 >1163 | 4.10 4.30 4.60 | |
离心式 | 528 528~1163 >1163 | 4.40 4.70 5.10 | |
风冷或蒸发冷却 | 活塞式/涡旋式 | ≤50 >50 | 2.40 2.60 |
螺杆式 | ≤50 >50 | 2.60 2.80 |
4.5.5 名义制冷量大于7100W采用电机驱动压缩机的单元式空气调节机、风管送风式和屋顶式空调机组时,在名义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,其能效比(EER)不应低于表4.5.5中的规定值。
表4.5.5 单元式机组能效比
类 型 | 能效比(W/W) | |
风冷式 | 不接风管 | 2.60 |
接风管 | 2.30 | |
水冷式 | 不接风管 | 3.00 |
接风管 | 2.70 |
4.5.6 蒸汽、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及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(温)水机组,应选用能量调节装置灵敏、可靠的机型,在名义工况下的性能参数应符合表4.5.6的规定值。
表4.5.6溴化锂吸收式机组性能参数
机型 | 名义工况 | 性能参数 | ||||
冷(温)水进/ 出口温度 (℃) | 冷却水进/ 出口温度(℃) | 蒸汽 压力(MPa) | 单位制冷量蒸汽耗量㎏kg/(kw·h) | 性能系数(w/w) | ||
制冷 | 供热 | |||||
蒸汽 双效 | 18/13 | 30/35 | 0.25 | ≤1.40 | ||
12/7 | 0.40 | |||||
0.60 | ≤1.31 | |||||
0.80 | ≤1.28 | |||||
直燃 | 供冷12/7 | 30/35 | ≥1.10 | |||
供热出口60 | ≥0.90 |
5.0.2 公共建筑各项围护结构指标均符合本标准3.1.3条、3.1.4条、3.1.5条3.2.2条规定时,可直接判定为总体热工性能符合本标准规定的节能要求。在特殊条件下,公共建筑不能满足本标准3.1.3条、3.1.4条、3.1.5条3.2.2条中任何一条的规定数值指标时,应使用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法,判定围护结构的总体热工性能是否符合本标准规定的节能要求。满足总体热工性能和其他强制性条文要求,才可以判定为节能公共建筑设计。
5.0.3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法,应按照下列步骤进行:
1 计算参照建筑在规定条件下的冬季围护结构采暖能耗量;
2 将参照建筑冬季围护结构采暖能耗量,作为设计建筑冬季围护结构采暖能耗量指标限值;
3 计算设计建筑冬季围护结构采暖能耗量,如大于参照建筑采暖能耗量指标限值,应调整窗墙面积比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,使之不超过限值。调整后的建筑设计,则可判定为围护结构的总体热工性能符合节能要求。